解縉跪拜高呼。
朱允炆淡然一笑,揮手道:“落座吧?!? 解縉坐在椅子上,卻只沾了點邊。
朱允炆也不見怪,拿出袁泰的彈劾奏折,讓雙喜遞給解縉,道:“來你看看?!? 解縉連忙接過奏折,打開一看,面色驚懼,連忙跪了下來,喊道:“臣有罪?!? 朱允炆問道:“有何罪?”
解縉冷汗直冒,連忙說道:“草民不該在家母未葬之時遠(yuǎn)離,是為不孝?!? “明知不孝,為何來京師?”
朱允炆嚴(yán)肅地問道。
古代以孝為尊,若是你在朝為官,家中父母去世,無論你擔(dān)任什么官職(文官),都需要從得知喪事的第一天開始,馬上辭官回家,守制二十七個月。
有一個專用名詞:丁憂。
一般情況下,朝廷不允許強召丁憂中的人為官。若實在是特殊,強行招用丁憂之人為官,則是“奪情”。
“奪情”很少被使用,一旦使用,必然會遭受文官集團(tuán)的猛烈抨擊。
比如大明朝最厲害的首輔張居正,便因為“奪情”被冠以“不孝”之名。
解縉連忙磕頭,喊道:“回皇上,草民前來京師奔喪,同樣是出于孝心啊。”
“哦?”
朱允炆盯著解縉。
解縉再次喊道:“太祖于草民,名為君臣,但恩如父子。草民為父奔喪,也是孝心昭昭?!? 朱允炆嘴角露出了一抹笑意。
確實,朱元璋曾經(jīng)在大庖西室進(jìn)膳時,曾和解縉以“父子”論,鼓勵解縉“知無不言、直述以聞”。
于此,才有了歷史上著名的萬言書《大庖西封事》。
朱允炆欣賞地看了一眼解縉,微微點頭,道:“太祖器重于你,如今朕初掌大權(quán),確實需要一些有才干的人。解縉,你入翰林院吧,做翰林侍講吧?!? 解縉驚喜,連忙拜謝:“謝皇上天恩。”
朱允炆點了點頭,說道:“起來吧?!? 解縉強壓激動的心,站了起來。
翰林院,可謂是皇帝身邊的人,而翰林院的最高長官便是翰林學(xué)士,翰林學(xué)士的實權(quán),幾乎便等同于丞相。
進(jìn)入翰林院,便意味著一只腳踏入了帝國的權(quán)力中心。
“你認(rèn)為,當(dāng)下朝局,如何施策方為上策?”
朱允炆問道。
解縉思索一二,垂手說道:“皇上,依臣之見,應(yīng)內(nèi)穩(wěn)朝堂,收攏百官,外行削藩,收攏兵權(quán)?!? 朱允炆看了解縉一眼,道:“具體點?!? 解縉肅然道:“太祖嚴(yán)苛,百官驚悚,縱部院大臣亦然惶惶不安?;噬先蚀龋俟俜靡?,若皇上實行寬仁之道,整肅弊政,必得人心。人心歸順,朝堂可安如泰山?!? “至于對外,太祖欽定九大塞王,雖手握重兵,然則并非擁兵自重,只賴封國之制。若想破局,并非難事?!? 朱允炆看了看自信的解縉,問道:“如何破局?”
解縉直言道:“改藩易地,穩(wěn)健削藩。”
朱允炆沉思起來。
解縉在一旁說道:“臣聽聞,谷王、遼王、肅王,曾屢次上書,乞求改藩,卻為太祖所拒。如今皇上掌管乾坤,可加恩于塞王,選宜居之地為其封國,可為其他塞王樹立典范?!? 朱允炆微微點頭,認(rèn)可這個選項。
事實上,塞王在外,所掌之兵皆是朝廷之兵,雖受塞王管轄節(jié)制,不過是為了抵御北元騎兵,拱衛(wèi)邊塞罷了。
若將其內(nèi)遷,其失去了兵權(quán),自然毫無威脅。
但,有些人可不是換地方就可以解決的。
比如兵多將廣的寧王,還有能征善戰(zhàn)的燕王。